为基层减负,要从不打扰基层工作开始。“少一些打扰,让我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为群众办事上,这是我对基层减负最浅显的看法。”天水市秦州区天水郡街道党工委书记成军说。
5月13日上午8时,成军和往常一样早早来到办公室。“服务群众要早到,不能迟到。”他说。
由于目前主要办事窗口都在社区,所以街道办的院子里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热闹”,来办事的群众并不多。但所有办公室的门都敞开着,每个办公室都至少有一名干部在。
成军翻开笔记本,把街道需要重点推进的几项工作进行了梳理:城市社区党支部标准化建设、环境卫生整治、扫黑除恶宣传、棚户区改造拆迁、防汛……
“今年4月以后,区上通知我们参加的会议和各项检查明显少了。大会都是以视频形式召开的,效率提高了很多。”成军统计了一下,从“五一”节后上班的那一周算起,街道只参加过一次全省的视频会议、迎接过一次区里的检查。
中央部署基层减负让成军切实感受到了“松绑”带来的好处。“不再疲于应付各种形式的检查、参观,也没有那么多需要统计填表的任务。忽然感觉安静了很多,我们街道社区干部也能静下心来工作。”成军深有感触地说。
天水郡街道管辖9个社区,服务城市居民5万多人,在天水市区西端,是典型的城乡接合部,工作头绪多,居民困难多。
成军的本子上记录着2014年的一个数字——天水郡街道承担的工作共有23大项176小项。“那时候,我们的街道社区干部一天承担十几项工作是很正常的,就像走马灯似的,一个工作还没有忙完就要赶下一个。”成军说。
事实上,在当时有多少检查是为了留痕?有多少表格是重复填写?有多少会议部署是为了下放责任?最基层的干部谁也说不清楚。
在中央和省市区各级为基层减负工作的落实中,天水郡街道党工委也顺势为9个社区减负,而且减得非常彻底。
“原来每周一都要去街道开例会,有时候开会内容还是上周工作的延续,而且连续好几周内容都差不多,一上午的时间就浪费掉了。”天水郡街道王家磨社区主任吕艳红说。
为了把更多的时间投入到群众服务上,天水郡街道取消了周例会制度,通过现场办公的形式推进重点工作,效果十分明显。“我们尽量不开会,到现场听取意见、解决问题、服务群众。”成军说。
在对当天的重点工作进行简单分工后,成军离开办公室,时间正好是8时30分。
随着天气越来越热,城区内的环境卫生成了居民十分关心的问题。在王家磨社区的管辖范围内,有一条存在了50多年的臭水沟,这两年经过整治和绿化,已经看不到以前污水横流的场景,但成军还是不放心。
成军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沿着改造过的水沟仔细进行检查,才松了一口气。然而,成军发现,一些小商小贩开始在水沟沿线摆摊,不仅存在占道经营问题,而且还可能带来新的污染。
一家商店将货物“堂而皇之”地摆在盲道上。成军和吕艳红走上前去,和商店老板老余主动进行了沟通,希望他赶紧清理。由于老余从小患有小儿麻痹,行动迟缓,在征求了他的同意后,成军和社区工作人员一起帮助他将占道的商品摆放在了合适的位置。
正当成军检查环境卫生整治之时,负责棚户区改造项目拆迁的刘海生打来电话,商量如何给最后3户不同意拆迁的群众做思想工作。
“像征地拆迁这样的工作,坐在办公室里开会是没用的,必须和群众面对面,讲政策、讲道理、讲法律,不能玩虚的,否则不仅工作干不好,群众也不支持。”成军说。
成军和刘海生汇合后,来到其中一户不同意拆迁的居民家里。这户居民老两口都已经70多岁,有一个儿子三个女儿,现在面临拆迁补偿,他们希望能够得到5套房子,自己住一套、4个孩子每人一套,但是按照评估面积只能补偿3套,因此他们一直不同意签字。
由于之前谈了很多次,成军和老人已经很熟悉了。虽然成军还是在重复已经讲过多次的政策,但今天的效果比较明显,老人的态度有些缓和,这让成军十分高兴。他说:“群众有时候不理解,我们必须有耐心,多和群众交心,让群众感到你是真心为他们着想,这样,才能解决问题。”成军说。
基层工作更多的是和群众面对面,如果只是开个会、发个通知、写个汇报材料、出个宣传栏、拍张照片就走,那工作就永远浮在上面,给群众解决不了实际问题。
“社区就这么几个人,很多工作都要我们来做。如果让我们经常开会、填表、应付检查,哪有时间和群众打交道,群众自然不满意。”天水郡街道莲瓶社区主任王桂芳说,在社区工作,最重要的是获得群众的支持。要想得到群众的支持,首先要了解每一户群众的情况,至少要到群众家里去一次,听听他们的真实想法。
今年以来,王桂芳明显感觉各种会议少了,要求他们统计各种数据的次数少了,她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去入户走访。
辖区居民成艳的丈夫不幸去世,还没有从悲痛中走出来的她又做了一次手术,丧失了劳动力,让整个家庭雪上加霜。
王桂芳在入户时了解到成艳的情况,立即帮她申请办理城市低保。看着学习成绩优异的女儿,想到社区干部给予的无私帮助,成艳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
从王桂芳的汇报中得知成艳的情况后,成军决定将成艳列为困难居民进行走访慰问。他和社区干部自费买了鸡蛋、牛奶送给成艳,鼓励她好好生活下去。“有困难就找社区,我们随时都在。”成军说。
“其实我们还是一样的忙碌,甚至比以前更忙。但和以前不一样的是,我们不再抱怨,因为每给群众办成一件事,就有满满的成就感。”成军说,基层减负,减的是形式主义的负担,不是为群众服务的责任。
减负不减责,更是基层干部提高工作效率、服务好群众的重要保证。
“以前,刚参加完这个会,又通知要去参加那个会的情况不在少数。”秦州区杨家寺镇党委书记钱强明说。
杨家寺镇距离市区49公里,而且大部分都是蜿蜒盘旋的山路,开车要一个半小时。
4年多前,钱强明上任的时候,杨家寺镇是全区排名后面的乡镇。镇里基础设施落后、产业发展空白、群众增收没有门路,同时,干部也缺乏干劲。
“原本干部就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加上各种电话通知、工作安排、检查,干部自然产生了应付心理,得过且过的思想很重。”钱强明说。
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带领杨家寺镇的干部群众奋起直追、脱贫致富?突破口究竟在哪里?钱强明首先从自身做起,不讲空话、大话,脚踏实地干工作,不搞“形象工程”——在没有紧急事情的情况下,一周只开一次会;开会不念稿子,直接谈工作、讲问题、抓落实;把大部分时间和主要精力放在脱贫攻坚和培育特色产业发展上。
钱强明的方法逐渐起到了作用,杨家寺镇干部和群众的心越来越近。
通过几年的发展,杨家寺镇建起了10万平方米的日光温室,打破了高海拔地区不能种蔬菜的传统。农村“三变”改革以来,镇里大力提倡“政府+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思路,不仅增加了群众收入,还改变了群众的思想观念。
正当杨家寺镇满怀信心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中央给基层减负的通知下发,犹如一支强心剂,注入了杨家寺镇全体干部的心中。
“这对我们乡镇干部来说,真的太及时太重要了。给我们卸下了很多包袱,让我们能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脱贫攻坚和发展上。”钱强明说。
5月14日一大早,蒙蒙细雨中,钱强明来到杨家寺镇易地扶贫搬迁建成的土媒新村,他计划用一上午的时间走访贫困户。
走进建档立卡户邵建福的新家时,邵建福正在收拾屋子。邵建福和父母住在一起,由于父母身体不好,原本在江苏打工的他不得不回家照顾老人,为此也失去了每个月4000多元的收入。
钱强明仔细询问和了解邵建福家各种扶贫政策落实到户的情况。通过交谈,他了解到目前邵建福家最大的难题就是没有收入来源。钱强明和驻村干部现场商议,决定由镇里出面介绍,让邵建福去正在新建的联动日光温室工地打工,每天可以挣120元。如果干得好,今后还可以在日光温室里继续打工,解决一家人的收入问题。
“乡镇工作说白了就是为群众解难题,问题解决得怎么样,是摆在人人面前的事实,是走不了形式的。”钱强明说。
当前,在杨家寺镇,除了给群众解难题之外,蔬菜产业合作社发展中的问题也成了钱强明关注的重点。
杨家寺镇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很多农业企业前来投资,就连之前搞电力的赵虎成也加入了杨家寺镇蔬菜产业发展的行列之中。
赵虎成去年在杨家寺镇投资建设了8000平方米日光温室,种植的蔬菜产量和销量都很好,这极大地增强了他的信心。今年,他又投资建设了近1万平方米的日光温室。
这几天连续下雨,影响了施工进度,这让赵虎成十分着急。他希望听听钱强明的意见。
“几家大的蔬菜专业合作社都在扩大规模,目前建设中也遇到一些难题,镇里正在积极做好协调服务,帮助他们早日建成,发挥效益。”钱强明在日光温室大棚建设现场说。
“到杨家寺种蔬菜这两年,给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干部真心诚意帮助我们发展,处处为我们着想,有时候遇到问题比我们还着急。”赵虎成说。
正是因为将办公桌“搬”到了农户家里、设在了蔬菜大棚里……与群众、企业面对面交流,心逐渐往一处想,劲自然就逐步拧成了一股绳。2018年,在秦州区全区工作考核中,杨家寺镇名列第三。
松绑不松劲,松绑的是形式主义的束缚,拧紧的是实干担当的状态,这正是基层减负的正确方式。(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白德斌)